基于掌控习惯(原作名:Atomic Habits)这本书的主要脉络,整理出概要笔记。阅读本篇文章,就可了解这本书的核心主旨。

关键词:微习惯体系、习惯反馈回路、反思、持续改进

微习惯体系:帮助个人实现复利式的成长

微习惯指的是微小的变化,是边际收益,是1%的改进。而微习惯体系,旨在通过持续性的、微小的改变,实现个人成长。

正如布雷斯福德说:“从根本上来看,我们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,就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,然后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改进1%,在你把各个部分的改进都汇集起来之后,你会发现整体上的显著提高。”

比如,你想成为一名知识分享者。那么一定不是简单的设定目标:“每周写一篇文章”,然后开始死磕。这么做,大概率,结果并不会如你所愿,只会增加挫败感。与之相对地,你真正需要的是构建一整个习惯体系来达成你的目标:

  • 每天如何阅读材料
  • 每次如何写好阅读笔记
  • 如何提炼文献笔记
  • 如何有效地复习笔记内容
  • 如何编写思考笔记

等等一系列的小步骤。这些小步骤,你都需要思考如何做到,并且想方设法的改进,从而更加靠近自己的目标。

要实现任何成就,眼睛不能只盯着目标,而应专注于构建体系。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,是在做好每一个小步骤的过程中,渐进式建设而成的。只有如此,体系才能陪同你一起成长,超脱于一开始所设定的目标,帮助你实现复利式的成长。

培养良好习惯的四步法:提示、渴求、反应和奖励

培养习惯可以分为四个步骤:提示、渴求、反应和奖励。

  • 提示:触发大脑启动某种行为,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信号
  • 渴求:大脑之所以会启动的内在动力,来自自身的欲望
  • 反应:基于渴求发起的行为动作,对应自身的习惯
  • 奖励:做出反应会带来的好处,它会满足渴求,同时强化提示,从而形成闭环

Draw

这四个步骤不是独立运行的,而是构成一个无止境的反馈回路。为此,可以基于该反馈回路设计一个实用框架:

  • 如何培养好习惯
    • 第一定律(提示)……让它显而易见
    • 第二定律(渴求)……让它有吸引力
    • 第三定律(反应)……让它简便易行
    • 第四定律(奖励)……让它令人愉悦
  • 如何戒除坏习惯
    • 第一定律反用(提示)……使其无从显现
    • 第二定律反用(渴求)……使其缺乏吸引力
    • 第三定律反用(反应)……使其难以施行
    • 第四定律反用(奖励)……使其令人厌烦

如何让好习惯显而易见,让坏习惯无从显现

“习惯记分卡”,会把“下意识习惯”提升到了有意识的可确认的水平。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练习,却可以用它来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。保持客观,只是提醒你实际发生地事情,不要急于做出判断或自我批评。

随着记录越来越详细,你也就了解,目前的你是在什么时间,什么地方,做什么事情。通过记分卡,你得到了三个要素:

  • 时间
  • 地点
  • 旧习惯

此时,你就可以通过,“习惯叠加”的方式,追加你所期望的新习惯。公示如下:

“继【当前习惯】之后,我将开始【新习惯】。”

由于是追加到已固化习惯之后,那么新习惯的提示就非常明显。

接下来,通过将各个小习惯串联起来,就能创建更厚重的习惯叠加,而这就是“行为体系”的雏形。

比如,下班回家后的一组“习惯叠加”如下:

  • 我刷完牙之后,就会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今日见闻
  • 写完日记之后,就开始阅读早上收集到的新材料
  • 阅读完材料,就制定第二天的任务安排
  • 安排完计划,我就进卧室睡觉

整个过程是连贯地进行。期间可以穿插一些别的事情,比如:起身走走,让眼睛休息一会儿等等。

每一个提示是由外部环境刺激而成,说明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尤为重要。你可能在无意识中已经接收到了外部刺激,并作出了相应的反应。由此可知,你可以通过重新“设计环境”,让良好习惯的提示显而易见,同时让坏习惯的提示脱离视线。

比如为了写博客这件事情,我会重新设计我的工作空间:

  • (1)我会划定书桌为:“写作时空屋”。在这个书桌前,我只会做写作、阅读和记笔记这些事情
  • (2)所有会干扰的物品,都会被移除出这个空间,手机会放在够不着的地方充电,游戏机放在另外一个区域
  • (3)桌上还会有一个透明储蓄盒,里面会存放我喜爱的游戏金币,用于告知我已经完成多少篇文章
  • (4)每次关闭电脑屏幕之前,我都会将明天要写的文件打开,确保打开电脑的第一时间就能看到

总结下:首先填写“习惯记分卡”了解自己的原有的习惯:时间、地点、旧习惯,然后应用“习惯叠加”追加新习惯创建厚重的习惯组合为“行为体系”打下雏形,最后设计所处的环境确保好习惯的提示显而易见,坏习惯提示无从显现。

如何让好习惯充满吸引力,让坏习惯缺乏吸引力

提示触发渴求:

  • 对于想要养成的习惯,要加强大脑的期待
  • 对于想要戒除的习惯,要剪除两者的关联

大脑会被动接收外界环境的提示,不管你是否意识到,当它预测某一提示会带来的回报,就会开始释放多巴胺,并促使个人做出行动。也就是说,在真正的奖励来临之前,大脑已经在想办法让你觉得快乐了。

那么,可以利用大脑这一特性,设计出以下“喜好绑定”公式:

  1. 习惯叠加:继【当前习惯】之后,我将做“我需要”的习惯
  2. 绑定喜好:继我需要的习惯之后,我将做“我想要”的习惯

由于大脑预期到之后会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,那么在做“我需要”的习惯,就已经开始释放多巴胺,也就是无形中已经提高了“我需要”的习惯的吸引力。

习惯就是关联。你目前的习惯不一定是解决你面临的问题的最佳方式;它们只是你掌握的方法。有人通过吸烟缓解焦虑,有人通过跑步。焦虑 -> 吸烟,焦虑 -> 跑步,是两种习惯,也是两组关联关系。从短时间来看两者都能缓解你当前的焦虑,但是从长时间来看,跑步还是要好于吸烟。

所以,如果你想要戒除某一个习惯,那么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好的关联来逐步替换掉坏习惯的关联。比如,焦虑 -> 吸烟,要破除这两者的关联,可以引入“快走”,焦虑 -> 快走 -> 吸烟,如果快走5~10分钟后,不想吸烟就不吸了,最终习惯就会变成:焦虑 -> 快走。

如何让好习惯简便易行,让坏习惯难以施行

习惯是切入点,而不是终点。当你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,它所用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,这样做的可以让你的新习惯尽可能容易开始。因此,要按照“非常容易”到“非常困难”级别划分你的目标,从而找出引导你实现期望中的结果的“门户习惯”。

  • 跑马拉松很困难,走几分钟很容易
  • 写一本书很困难,写一句话很容易

那么,走几分钟就是跑马拉松的门户习惯,写一句话就是写一本书的门户习惯。

有了门户习惯之后,就需要先做到重复这一容易的习惯,确保每天都会做。每重复一次这一习惯,你就激活了一个与这个习惯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。随着每一次重复,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得到改善,神经连接变得更加紧密。最终,这一习惯会突破某一临界点,成为你大脑的一部分,你就会自动化完成这一行为。

至此,习惯已养成。

接下来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,你会在不断实践该习惯的过程中,持续改进。

  • 走几分钟觉得不够,就走一万步,之后可以加快些速度跑一会儿,之后可以跑40分钟;
  • 写一句话,今天有很多想法,就多写几句话,之后可以写某一个主题的笔记,然后就可以写文章了;

如果一门心思地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,却从来也不付诸行动。你就有可能受困于筹备阶段,你的习惯也就只能停留在计划阶段。

最后,还可以通过环境设计,来减小习惯产生的阻力,让其简单易行。比如,提前一天,将明早跑步要穿的衣服、跑鞋、袜子,都叠好放在门口位置。这样你起床后,所需要做的仅仅是穿上跑鞋出门就好。

同样地,也可以反过来设计环境,让坏习惯难以实施。比如,将手机放在房间的偏远角落里充电,这样可以避免在专注过程中拿起手机;每周让亲人重置社交帐号密码,并在每周最后一天才告知你。就是想方设法,让坏习惯的实施变的越来越难,不断提高其难度,直到你心灰意懒。一旦坏习惯难以持续,那么就更容易去做有意义的事。

如何让好习惯令人愉悦,让坏习惯令人厌烦

奖励,是习惯反馈回路的最后一个环节。只有得到奖励才能提升大脑对提示的敏感度,提高做出反应的内动力。

每个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种结果,并且这些结果往往前后不一致。就不良习惯而言,即时结果通常感觉良好,但最终结果却不好。比如,吸烟,短期来看是可以快速缓解焦虑,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增加得癌症的机率。就好习惯而言,情况正好相反,即时结果令人不愉快,但是最终结果的感觉却很好。比如,跑步,短期来看是流汗、疲惫、大腿酸痛,但是长期来看可以增强个人的心肺功能、代谢能力。

但是,问题在于,我们的大脑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。

所以,为了让习惯养成更为容易,在刚开始的时候,即时奖励是必不可少的,它们维持着你的兴奋点,并确保延迟奖励逐渐积累。

习惯跟踪法是能为你带来即时满足感的简单方法。它的最基本方式是拿一份日历,划掉你例行公事的每一天。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那本日历会忠实地记录下你的习惯轨迹。从待办事项列表中划掉一个项目,在健身日志中又记上一笔,或者在日历上打个叉,让你的进步可视化,这些都令人感觉心满意足。

借助于视觉量度,如移动曲别针、发夹或弹珠,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,能为任何活动增加一些即时满足感。比如,我会准备一个透明储蓄盒,每当我完成一篇文章,我就会往这个储蓄盒里投放一枚我喜欢的游戏金币。并将这一个盒子就放在我的书桌之上,每次我来到书桌上,就能直观看到我的积累,这会让我充满斗志。

与之相反地,如果你想戒掉不良习惯并避免不健康行为,那就给这类习惯和行为添加即时成本,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它们发生的概率。比如,你也可以创建一个习惯契约,让自己承担特定责任。习惯契约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协议,你要借此声明自己对某一特定习惯的承诺,并约定假如你违背了诺言,将会接受相应的责罚。

习惯养成之后:从好到卓越

然而,当习惯养成之后,真正地问题才开始显现。当你在某一领域深入实践之后,就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。厌倦或许是追求自我完善之路上的最大障碍。虽说“熟能生巧”,但一件事情随着你练习的次数越多,它也相对地就变得无聊,它就很难让你觉得开心。此时,大脑会哄骗我们去追寻新的刺激。这些新奇事物,在一开始会给你带来新的快乐,因为你又学习到新的内容,但是很快你又会厌倦。就像狗熊掰玉米一般,掰一个丢一个,无休止的寻找下一个玉米,可最终能拿在手上永远是一个玉米,不会是玉米面馒头。

产生厌倦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?

  • 对于真正困难的事物的畏惧
  • 对于无法预料的前路的迟疑
  • 对于短期可见的回报的妥协

那么,如何才能打破恐惧,走上卓越呢?

答:反思、刻意练习。隔一段时间,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习惯,发现自己的不足,考虑可能的改善路径。再通过刻意练习,解决这些不足之处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,突破一个个平台期,走上通往卓越的道路。

总结

“忘记目标,专注于体系”。真正能让你受益终生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目标,而是能达成这一目标的体系。改变行为的四个定律:提示、渴求、反应和奖励,能为你提供一套可践行的框架。可是框架再有用,你不启动,那么也就没有意义。这四条定律所构建习惯回路,是以你为中轴,只有你行动起来,才能让回路运转起来。追求卓越的道路,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,没有终点线,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。这是一条自我迭代,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道路。

参考文献